
梁丹媚四川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博士生,印度尼西亞加查馬達大學公派留學生
-
尼泊爾今天的局面,是“制度錯配”的必然產物
若將尼泊爾的動亂歸咎于一項技術監(jiān)管政策,將是一種危險的短視。這場起義的真正根源,深植于尼泊爾民眾對發(fā)展的渴望,與這個國家治理體系之間巨大的鴻溝。民眾對政府的不信任并非源于一時的政策失當,而是對精英階層長期、公然且不受懲罰的掠奪行為的集體絕望。[全文]
-
印尼這輪抗議早有苗頭,只是被輕視了
幾個月前,在TikTok就有視頻展現底層民眾的艱難生活與議員們盡情享樂的鮮明對比。這些視頻迅速走紅,點贊數飆升,民眾的憤怒與無力感顯而易見,大家的情緒達到了極點。[全文]
-
遭越南“背刺”,印尼和美國談判關稅時陷入兩難
它既想利用自己的鎳資源優(yōu)勢作為與西方討價還價的籌碼,又無法在短期內擺脫對中國資本和技術的依賴;它成功地通過資源民族主義提升了自身的經濟主權,卻又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置于中美大國博弈的交叉火力之下。[全文]
-
一個法國超市的塑料袋,如何變成二噁英進入印尼兒童的雞蛋中?
這不僅僅是發(fā)達國家在“傾倒”垃圾,而是它們消費主義生活方式的化學副產品,正在被全球南方國家的民眾直接攝入體內。[全文]
-
一份官僚文件如何點燃印尼的政治危機
印尼的國家構建遠未完成。法律和制度的現代化,必須伴隨著治理思維和官僚文化的真正現代化。如果中央政府不能從根本上轉變?yōu)橐粋€服務、協(xié)商、尊重差異的治理主體,那么類似的沖突,未來還會反復上演。[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