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遠川科技評論:日本AI,失去的不止三十年
【文/沈丹陽】
2019年,有兩件事一直困擾著孫正義:軟銀的投資失敗,以及日本科技的落后。
面對媒體,孫正義痛心地說道,科技產(chǎn)業(yè)幾乎從日本消失了,我們正在成為一個被遺忘的國家。即將到來的AI革命,是日本重回牌桌最后的機會[1]。
隨著ChatGPT問世,孫正義的呼吁終于成為了共識。然而,正當日本舉國動員,準備一腳油門闖入賽道時,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尷尬的事實:
日本目前的AI研究,非常依賴隔壁鄰居為首的老外。
對此,RIKEN革新智慧綜合研究中心負責人杉山將,曾做過一筆統(tǒng)計。
RIKEN(理化學研究所)是日本唯一的國家級科研機構(gòu),頂級頭腦聚集地。湯川秀樹等日本諾獎得主,都曾在這兒搞過研究。然而,那些被AI頂會收錄的RIKEN論文,近一半的作者都隸屬于外國大學,其中約一半的人來自中國[2]。
本土無人可用,使得日本在生成式AI浪潮里,始終處于失語狀態(tài)。
然而,如若回溯歷史,會發(fā)現(xiàn)日本也曾是個“AI超級大國”。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日本一度是深度學習的中心。楊立昆、余凱、林元慶、賈揚清等載入科技史冊的泰斗級人物,都曾在日本的AI實驗室度過一段青蔥歲月。
曾經(jīng)攥著一手王炸的日本,為何會邁向老無所依的結(jié)局?
站在日本人的肩膀上
上世紀80年代,正在讀大學的楊立昆,被一群“瘋子”吸引了。
彼時,深度學習是個“已被證偽”的技術路線。然而,仍有一小撮人在死磕,這其中就包括了一批日本科學家。楊立昆發(fā)現(xiàn),當時大部分的深度學習論文,都是日本研究人員用英文寫的。
這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是一位名叫福島邦彥的日本人。
福島邦彥
1980年,福島邦彥參照貓的視覺結(jié)構(gòu),設計了一個叫做“神經(jīng)認知機(Neocognitron)”的多層網(wǎng)絡模型。
在生物的初級視覺皮層中,存在多個神經(jīng)元,每個神經(jīng)元只“掌管”一小部分視野。隨后,神經(jīng)元收集到的信息會統(tǒng)一傳輸?shù)揭曈X皮層,組合成完整的視覺圖像。
受此啟發(fā),福島邦彥給神經(jīng)認知機設計了“感知光照“和“運動信息”兩個神經(jīng)元,分別用來“提取圖形信息”和“組成圖形信息”。然而,福島邦彥的神經(jīng)認知機,存在一個致命問題:太超前了。
當時,主流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只有1層,但神經(jīng)認知機有足足5層。
面對多層設計帶來的種種問題,福島邦彥一時找不到解決辦法,導致神經(jīng)認知機只能處理一些極其簡單的工作。
直到1986年,辛頓提出了“反向傳播算法”,這個問題才有了標準答案。
但若向前追溯反向傳播算法,會發(fā)現(xiàn)其源頭仍是日本人。上世紀60年代,日本數(shù)學家甘利俊一提出的“隨機梯度下降方法”,為其提供了技術靈感[6]。只不過囿于特定時代的局限,甘利俊一沒有條件在計算機上進行模擬驗證。
1988年,楊立昆將神經(jīng)認知機與反向傳播結(jié)合在一起,打造出了大名鼎鼎的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直到今天,卷積神經(jīng)網(wǎng)絡仍是圖像識別領域最重要的算法之一。
由此可見,這些定義一個時代的AI研究成果,都是站在日本科學家肩膀上實現(xiàn)的。
實驗室里的中國人
同一時期,日本的產(chǎn)業(yè)界,拉開了更為激進的歷史篇章。
彼時,日本步入極度繁榮的泡沫經(jīng)濟時代。大型企業(yè)紛紛為愛發(fā)電,自掏腰包搭建中央實驗室,發(fā)力基礎科學。這其中,要數(shù)NEC(日本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最為激進:它直接切入美國科技產(chǎn)業(yè)腹地,將實驗室開到了普林斯頓和硅谷。
財大氣粗的NEC Lab,很快聚集了一大批日后響當當?shù)拿帧?
西安交大軟件學院院長、國家特聘教授龔怡宏,是第一個加入硅谷NEC Lab的國人科學家。在他擔任實驗室主任時期,延攬了一眾青年才俊。
其中既有觸發(fā)科技巨頭競拍辛頓的余凱,也有林元慶、徐偉等活躍在中國AI產(chǎn)業(yè)一線的技術大牛。
余凱
彼時,中國的計算機產(chǎn)業(yè)剛剛起步,吸納不了那么多人才。硅谷NEC Lab無縫承接了這個需求,并招攬了大批立志從事AI研究的國人科學家。
余凱接棒硅谷NEC Lab主任一職后,又招募來了黃暢。當時,黃暢底下有一個名叫賈揚清的實習生。在NEC Lab期間,賈揚清展露出了高超的數(shù)學和工程代碼能力,曾讓實驗室眾人堅信其日后必有所造詣。
這種薪火相傳的孵化線,在林元慶接手硅谷NEC Lab后仍在繼續(xù)。
他引進的實習生謝賽寧,后來與麻省理工教授何愷明共同提出了著名的ResNeXt模型。2022年,謝賽寧還和OpenAI研究員Bill Peebles合著了論文《Scalable diffusion models with transformers》。
以這篇論文為基礎,OpenAI打造出了視頻生成模型Sora。
另一間位于普林斯頓的NEC Lab,同樣招攬了楊立昆,以及支持向量機發(fā)明者Vladimir Vapnik等泰斗級人物。
可以說,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家機構(gòu),能如NEC Lab這般,擁有此等高手如林的班底。
余凱曾在媒體專訪中如此形容NEC Lab巔峰時期的影響力:如果你在谷歌上搜索美國NEC Lab,頁面會立刻彈出一句話,你要不要來谷歌工作[7]。
然而鼎盛時期風光無兩的NEC Lab,卻早已埋下了衰敗的草蛇灰線。
- 原標題:遠川科技評論:日本AI,失去的不止三十年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泠 
-
“至少一代人不會把西歐視為合作伙伴”
2024-05-19 09:10 俄羅斯之聲 -
中國駐印尼大使陸慷離任回國
2024-05-19 08:43 中國外交 -
中國至古巴的空中航線正式復航
2024-05-18 22:47 航空航天 -
澤連斯基承認:我們很多旅都打光了...
2024-05-18 22:03 烏克蘭之殤 -
又在搞事,馬科斯稱菲律賓將“強力捍衛(wèi)領土”
2024-05-18 20:17 南海局勢 -
“如果歐洲繼續(xù)采取行動,中方很可能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回擊”
2024-05-18 19:57 歐洲亂局 -
越共中央建議由公安部長蘇林擔任國家主席,陳青敏擔任國會主席
2024-05-18 19:12 -
法國邀請俄羅斯,英美不滿
2024-05-18 18:24 法國見聞 -
“船上有7名中國籍船員”,我駐菲使館發(fā)聲
2024-05-18 17:12 中國外交 -
“美國居然在鋸自己騎著的那根樹枝,蠢得可怕”
2024-05-18 17:05 俄羅斯之聲 -
越共十三屆九中全會閉幕,增補4名政治局委員
2024-05-18 16:34 -
駐泰大使:傳統(tǒng)東亞文化是當今世界的濟世良方
2024-05-18 15:26 中國外交 -
特斯拉自動駕駛數(shù)據(jù)擬“在華收集,在華處理”
2024-05-18 14:28 新能源汽車 -
古巴對中國公民短期來古免簽政策正式生效
2024-05-18 13:40 -
加拿大果然想跟,聲稱“不能給中國留后門…”
2024-05-18 13:10 新能源汽車 -
“我們不承認臺灣,今后也不會”
2024-05-18 10:53 臺灣 -
矛頭直指哈爾科夫,普京首次公開俄軍意圖
2024-05-18 10:12 俄羅斯之聲 -
12月6日前裁決,TikTok和美司法部要求法院啟動快速通道
2024-05-18 09:42 大公司 -
美國警方確認波音“吹哨人”系自殺身亡
2024-05-18 08:08 波音危機 -
金正恩指導朝鮮重要軍工企業(yè)生產(chǎn)活動
2024-05-18 07:57 半島火箭
相關推薦 -
美媒挑事:巴基斯坦與中國很鐵,你細品… 評論 35“訓練成本才這么點?美國同行陷入自我懷疑” 評論 108中美高層本月頻繁互動,什么信號? 評論 80“為跟中方談,特朗普拒批4億美元對臺軍援” 評論 121最新聞 Hot
-
美媒挑事:巴基斯坦與中國很鐵,你細品…
-
“中方最嚴厲的公開回應”
-
“挑戰(zhàn)中國主導,美國把手伸向贊比亞”
-
“訓練成本才這么點?美國同行陷入自我懷疑”
-
普京罕見透露前線俄軍人數(shù)
-
加拿大饞哭了:中國又從澳方買了,一買就是9船…
-
以防長威脅:胡塞,你的死期到了
-
主謀已落網(wǎng)
-
簽了!“中國發(fā)動機替代德國產(chǎn)品”
-
“對農(nóng)民來說,無異于千刀萬剮!好好和中國談吧”
-
印媒越吹越離譜:陣風領先殲-35A...
-
白宮AI顧問急了:這正中華為下懷,居心何在?
-
“為跟中方談,特朗普拒批4億美元對臺軍援”
-
針對個別“反華”集會,韓總理緊急指令
-
日本空自一架搜救機降落時沖出跑道,暫無人員傷亡
-
獨山縣委書記李景寬任上被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