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濤:不宜將低通脹直接等同于通縮
最后更新: 2023-04-19 08:33:14關注低通脹的中長期隱憂
通脹彈性確實在下降。我國CPI定基指數每五年調整一次。CPI于2011~2015年累計增長11.7%,2016~2020年累計增長10.3%,2021年~2023年3月累計增長2.6%,換算成月度折年率分別是1.97%、1.73%和1.24%,不僅彈性下降,而且還呈現(xiàn)加速下滑之勢。拋開2019年“豬瘟”結構性通脹不談,我國CPI從2015年開始就很難觸摸到3%的目標線。
有種觀點認為,我國經濟從過去“易熱難冷”轉變成了現(xiàn)在“易冷難熱”,尤其是考慮到我國貨幣政策維持穩(wěn)健偏寬松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總能找到老年化、產能過剩和大國博弈等理由認為低通脹是中長期現(xiàn)象,甚至會覺得即便經濟復蘇、房價企穩(wěn),核心CPI也不一定能觸及3%。
影響我國通脹的最主要因素是產出缺口。當經濟增長低于潛在產出時,拉低通脹的力量強于推高通脹的力量;當經濟增長高于潛在產出時,則相反。同時,根據通脹上行或下降走勢再將經濟短期周期分為四類,僅當經濟處于衰退時,通脹陷入負區(qū)間才被稱為通縮。
與去年四季度比較,今年前兩個月我國經濟呈現(xiàn)“三好一差”,即服務業(yè)生產指數、社零和固定資產投資均較去年四季度有明顯改善,但工業(yè)生產有所下滑;但與去年同期比則呈現(xiàn)“三差一好”,僅服務業(yè)生產指數明顯改善。這也是市場一直爭論的“強預期、弱現(xiàn)實”,同時再次驗證了我國處于復蘇階段,即經濟改善但尚未達到潛在產出水平,通脹力量不顯。
低通脹或是結構轉型的“陣痛”。發(fā)達經濟體均有過陷入低通脹的經歷,例如上世紀90年代開始日本失去的三十年、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后的美國和2010年代主權債務危機后的歐元區(qū)。經歷了重大資產負債表沖擊后,日本、美國和歐元區(qū)的居民部門宏觀杠桿率均經歷了數年乃至數十年的活力散失。
日本從“失去二十年”到“失去三十年”
但是,資產價格大幅調整并未出現(xiàn)在我國。因而,我國居民部門可能只是不愿像過去那樣快速積累債務,選擇短暫“躺平”,并沒有出現(xiàn)典型的危機后去杠桿或資產負債表衰退。其中,經濟改革和政策調整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新舊動能切換并非一蹴而就,轉換過程中有可能會出現(xiàn)經濟動能的“真空”。
此外,我國可能是唯一重視宏觀杠桿率到主動部分領域去杠桿的主要經濟體。隨著國內經濟周期波動,我們會階段性看到“穩(wěn)定宏觀杠桿率”。當我們對經濟運行設置了多種“天花板”限制,物價彈性自然而然就會下降。正如若美聯(lián)儲不搞“平均通脹目標”放寬物價“天花板”,美國通脹可能不至于如此失控,市場或許依然會按照上輪經濟周期的規(guī)律提前收緊金融條件。
值得警惕的是,短期問題拖久了也可能就成了長期問題。在全球遭遇幾十年一遇的高通脹環(huán)境下,我國物價基本穩(wěn)定,對于保持經濟金融穩(wěn)定、保障基本民生難能可貴。然而,經濟學理論告訴我們,低通脹也不全是好事情,依然反映了供給過剩和總需求不足的矛盾。長此以往,企業(yè)會逐漸散失價格動力,生產積極性下降,居民也有可能陷入“流動性陷阱”。
疫情三年,我國在穩(wěn)就業(yè)和保就業(yè)工作上做得比較好,有效控制了失業(yè)率高點,但是兜底政策也可能會限制部分領域的出清,增加無效的供給,加劇供過于求的矛盾,造成就業(yè)市場正常“新陳代謝”的失靈。而且,疫情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會減少新增用工需求,結構性就業(yè)壓力持續(xù)存在。
今年我國高校畢業(yè)生預計達到1158萬人,同比增加82萬人。2月份,我國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yè)率達到18.1%,同比上升2.8個百分點,依然處于歷史較高水平。泡沫破裂后的日本經驗顯示,基建托底只能解“燃眉之急”,穩(wěn)定的就業(yè)和薪資增長才是良藥。
因而,“十四五”規(guī)劃提出提高勞動收入報酬占比,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把促進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今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城鎮(zhèn)新增就業(yè)1200萬人左右,目標較去年增加100萬人次。
2023年春季校招現(xiàn)場(圖片來源:ICphoto)
綜上所述,我國通脹彈性下降后的低通脹不應被簡單視為通貨緊縮。我國依然處于“強預期、弱現(xiàn)實”的經濟復蘇階段,強金融有望支撐后續(xù)經濟復蘇,再通脹動能蓄勢待發(fā)。市場對于通縮的擔憂可能是來自于對中長期我國陷入低通脹的擔心,反映的仍是供給過剩和總需求不足的問題。對此,把實施擴大內需戰(zhàn)略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機結合起來,經濟改革和就業(yè)改善才是根本。政策強刺激在沒有實體經濟需求支撐下只會演變成“金融空轉”,徒增資產泡沫、僵尸貸款。同時,依靠大放水制造財富效應提升通脹還得考慮事后如何收場,近期歐美銀行業(yè)動蕩就殷鑒不遠。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臺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 原標題:管濤:不宜將低通脹直接等同于通縮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周遠方 
-
上海車展,為何獨缺特斯拉?
2023-04-18 19:07 觀網財經-汽車 -
珍酒李渡沖刺“港股白酒第一股”,去年業(yè)績增速為何急剎車?
2023-04-18 17:40 觀網財經-金融 -
業(yè)績被蘋果“砍傷”,歌爾股份:已充分反思、吸取教訓
2023-04-18 17:13 觀網財經-科創(chuàng) -
“驚掉下巴!”英國醫(yī)院曝出6500起性侵丑聞,受害者包括兒童
2023-04-18 15:20 不列顛 -
盧拉重拾大國雄心的阻力是什么?
2023-04-18 09:20 中國-拉美 -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境外銀行類機構投資者可直接入市參與銀行間外匯市場
2023-04-17 20:13 觀網財經-金融 -
?中國移動股價破百再創(chuàng)歷史新高,市值一度超越貴州茅臺
2023-04-17 15:11 觀網財經-評論 -
巨星傳奇四度闖關IPO:業(yè)務嚴重依賴周杰倫,減肥咖啡被疑“智商稅”
2023-04-17 11:35 觀網財經-金融 -
捷克人又雙叒上街了,要求親西方政府下臺
2023-04-17 09:51 歐洲亂局 -
多家銀行向員工“追薪”,有銀行追回5800萬元!
2023-04-16 20:29 觀網財經-金融 -
國家發(fā)改委:全力推動構建新發(fā)展格局取得新突破
2023-04-16 17:48 觀網財經-宏觀 -
點名Shein、Temu,美國會下屬機構又盯上了中國電商?
2023-04-15 20:23 -
國家統(tǒng)計局:3月份各線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環(huán)比上漲
2023-04-15 10:07 觀網財經-房產 -
馬克龍訪華后發(fā)生了什么?
2023-04-15 08:39 -
證監(jiān)會就《上市公司獨立董事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
2023-04-14 18:24 觀網財經-金融 -
工信部要求騰訊堅決避免發(fā)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2023-04-14 17:53 觀網財經-互聯(lián)網 -
被烏克蘭列為“國際戰(zhàn)爭資助者”,小米:強烈反對
2023-04-14 16:07 觀網財經-海外 -
薇婭2200萬拿地,買樓蓋樓成大主播標配?
2023-04-14 15:40 觀網財經-互聯(lián)網 -
淘寶天貓,進入獨立作戰(zhàn)時代
2023-04-14 15:00 觀網財經-互聯(lián)網 -
鍋圈擬港股上市:減少加盟商折扣后扭虧為盈,是否可持續(xù)?
2023-04-14 13:36 觀網財經-金融
相關推薦 -
詳訊來了!習近平同特朗普通電話 評論 0美媒挑事:巴基斯坦與中國很鐵,你細品… 評論 15“訓練成本才這么點?美國同行陷入自我懷疑” 評論 99中美高層本月頻繁互動,什么信號? 評論 75“為跟中方談,特朗普拒批4億美元對臺軍援” 評論 117最新聞 Hot
-
美媒挑事:巴基斯坦與中國很鐵,你細品…
-
“中方最嚴厲的公開回應”
-
“挑戰(zhàn)中國主導,美國把手伸向贊比亞”
-
“訓練成本才這么點?美國同行陷入自我懷疑”
-
普京罕見透露前線俄軍人數
-
加拿大饞哭了:中國又從澳方買了,一買就是9船…
-
以防長威脅:胡塞,你的死期到了
-
主謀已落網
-
簽了!“中國發(fā)動機替代德國產品”
-
“對農民來說,無異于千刀萬剮!好好和中國談吧”
-
印媒越吹越離譜:陣風領先殲-35A...
-
白宮AI顧問急了:這正中華為下懷,居心何在?
-
“為跟中方談,特朗普拒批4億美元對臺軍援”
-
針對個別“反華”集會,韓總理緊急指令
-
日本空自一架搜救機降落時沖出跑道,暫無人員傷亡
-
獨山縣委書記李景寬任上被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