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玉京:在一場關于人類航天極限的“三國殺”中,中國開始主導節(jié)奏
【文/觀察者網(wǎng)專欄作者 白玉京】
5月29日,一束來自中國的光劃破夜幕,奔向上千萬公里外的深空。在那里,一顆沉睡的小行星將被天問二號喚醒,一場關于人類航天極限的“三國殺”悄然展開。
這場對抗關乎當今人類最高水平的深空探測,日本率先出招,美國隨后跟進。中國,則以一句經(jīng)典的電影臺詞——“我有早到的習慣嗎?”——冷靜而自信地踏入星際競技場。
天問二號探測小行星示意圖
孤勇者完成國家記憶
中國的行星探測工程并非始于天問二號。2020年,天問一號奔赴火星,首次任務即實現(xiàn)軌道環(huán)繞、軟著陸、地表巡視“三合一”,成為世界航天史上第一個“一次發(fā)射,全鏈路成功”的火星探測任務。相較而言,美國用了接近40年時間,才逐步實現(xiàn)了從軌道飛行到火星表面登陸的技術閉環(huán)。
五年后,天問二號進一步升級挑戰(zhàn),首次執(zhí)行中國的小行星采樣返回任務。這是中國深空探測能力的一次重大躍升,也標志著行星探測工程邁入新的戰(zhàn)略階段?!安蓸臃祷亍边@四個字看似波瀾不驚,仿佛只是一次例行公事。但僅憑這幾個字,很難真正感受到它背后的技術難度與戰(zhàn)略含義。
孤勇者的雙星任務流程全解圖,讀者請注意把握現(xiàn)實工程時間點
2020年,嫦娥五號成功從月球表面取回月壤——地月平均距離約為38萬公里;而2016 HO?小行星與地球之間的距離通常在2000萬至4000萬公里之間,相當于地月距離的50至100倍。這個數(shù)量級的差距不僅意味著任務的難度翻番,更意味著交會精度、通信時延、飛控能力與再入速度等全方位能力必須同步躍升。
這一次的任務,不只是嫦娥五號與天問一號技術路徑的簡單疊加,而是一場必須同時攻克三大核心難點的系統(tǒng)挑戰(zhàn):小天體交會與附著采樣、高速高焓再入、深空長期自主飛控。
作為孤勇者,天問二號獨自踏上了三個艱難的任務。(注:具體時間為估算值,僅供參考)
2025年5月至2025年11月,這位孤勇者將孤身飛向目標小行星2016 HO?,在幾乎沒有引力的微弱環(huán)境中完成交會、附著與采樣。
這顆小行星直徑僅約50米,與其說是孤勇者在太空中追星,不如說是太空中追一個針尖:探測器必須依靠高精度圖像識別和自主導航系統(tǒng),以每秒約2米的極低速度精確接近表面,實施定向附著采樣。這種任務遠比火星著陸復雜,沒有穩(wěn)定著陸面,也沒有姿態(tài)緩沖,任何姿控誤差都可能導致失敗。
2016 HO?是一顆與地球共軌的小行星,長期穩(wěn)定地繞太陽運行,并在地球附近作馬蹄形軌跡。
中國選擇這顆小行星作為采樣目標,出于兩個核心原因:一是距離地球相對較近,軌道類似地球,風險相對可控;二是科學價值重大,這顆小行星可能與地球同時誕生,甚至可能是地球形成過程中的一塊碎片。研究它的樣本,有助于解開地球起源和太陽系早期演化的秘密。
2025年11月至2027年11月,這位孤勇者攜帶樣本高速返回地球,返回艙將以每秒12.1公里的極高速度再入地球大氣層,超過第二宇宙速度,幾乎與洲際導彈彈頭再入速度相當。
這意味著返回艙必須承受極端的高焓環(huán)境——高熱與強沖擊幾乎同時襲來,如同被烈焰和狂風撕裂,傳統(tǒng)材料根本無法承受。為此,中國專門研制了全新的球錐體構型和梯度放熱材料,并必須在超過兩倍音速下精準開傘減速,對熱防護與控制系統(tǒng)都是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2027年11月至2034年11月,釋放樣本后,這位孤勇者不會停歇,而將繼續(xù)向上億公里外的主帶彗星311P進發(fā)。
哈勃太空望遠鏡拍攝的主帶彗星311P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1986年,哈雷彗星再度回歸,夜空中拖著長長的光尾,轟動全國。許多人還在上小學,只記得大人們說:這是76年一遇的天象奇觀,一生能看一次,已經(jīng)是幸運。那時的少年是否想過,幾十年后,中國已經(jīng)能發(fā)射探測器,跨越數(shù)億公里,去追逐另一顆神秘的彗星?從仰望星空到觸碰星辰,中國航天總是以一種近乎奇跡的方式,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
主帶彗星311P是一顆軌道不穩(wěn)定、可能正處于解體或塵尾噴發(fā)中的活動彗星。這不僅是科學探索,更是一場對中國航天長期任務管理與系統(tǒng)魯棒性的深空大考:通信時延高達幾十分鐘,航天器必須自主完成長達七年的飛行控制、系統(tǒng)診斷與任務調(diào)整。
從哈雷彗星掠過中國夜空,到中國親手發(fā)射探測器,奔向主帶彗星311P,這橫跨半個世紀的星辰之旅,也將銘刻為不朽的的兩次國家記憶。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責任編輯: 李泠 
-
-
從單核到系統(tǒng):海光+曙光能否重構中國算力生態(tài)
2025-05-27 15:48 心智觀察所 -
打造星地通信“高速路”,我國成功開展新型技術實驗
2025-05-26 22:41 科技前沿 -
輕視中國市場,這家全球頭部碳化硅大廠“死不足惜”
2025-05-25 09:02 心智觀察所 -
突破技術瓶頸,我國團隊成功培育出“茶稻”
2025-05-24 18:41 聚焦三農(nóng) -
玄戒是“魔戒”?別低估小米識別“戰(zhàn)略陷阱”的能力
2025-05-21 13:46 心智觀察所 -
“俄羅斯人認為中國的產(chǎn)品不好”,這說法誤解了一個現(xiàn)實
2025-05-21 07:38 解碼俄羅斯 -
我國成功發(fā)射中星3B衛(wèi)星
2025-05-20 20:46 航空航天 -
重要突破!鴻蒙電腦正式發(fā)布
2025-05-19 15:55 科技前沿 -
星辰大海第二站,天問二號為何選它?
2025-05-18 22:45 航空航天 -
2025,中美AI纏斗將進入白熱化階段
2025-05-17 09:28 心智觀察所 -
東南亞人群基因密碼破譯,填補“最后一塊拼圖”
2025-05-15 06:48 科技前沿 -
超1000公里!全球首例,成功接通
2025-05-14 21:20 -
全球首個太空計算衛(wèi)星星座成功入軌
2025-05-14 20:18 航空航天 -
馬來西亞半導體的“冰與火之歌”
2025-05-14 15:01 心智觀察所 -
國內(nèi)推力最大液氧甲烷發(fā)動機完成首次整機試驗
2025-05-13 18:04 航空航天 -
獨家對話|李治軍:國產(chǎn)操作系統(tǒng)與具身智能的雙向奔赴
2025-05-13 12:24 心智觀察所 -
打破技術壁壘!我國自主研發(fā)機載大氣探測設備
2025-05-12 21:27 -
教育部:小學階段禁止學生獨自使用開放式內(nèi)容生成功能
2025-05-12 14:30 中西教育 -
車載通信為何是國產(chǎn)替代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2025-05-11 09:04 心智觀察所
相關推薦 -
俄副總理:或向中國提供重型發(fā)動機 評論 59習近平:中方在TikTok問題上的立場是清楚的 評論 26美媒挑事:巴基斯坦與中國很鐵,你細品… 評論 102“訓練成本才這么點?美國同行陷入自我懷疑” 評論 146中美高層本月頻繁互動,什么信號? 評論 91最新聞 Hot
-
特朗普“下令美軍開火”
-
俄副總理:或向中國提供重型發(fā)動機
-
法軍高官:中國一天一個樣,見都沒見過
-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即將離任
-
助紂為虐……美國將向以色列再賣64億美元軍火
-
他被確認出任美國常駐聯(lián)合國代表
-
愛沙尼亞稱“被侵犯”,俄國防部否認
-
美媒挑事:巴基斯坦與中國很鐵,你細品…
-
“中方最嚴厲的公開回應”
-
“挑戰(zhàn)中國主導,美國把手伸向贊比亞”
-
“訓練成本才這么點?美國同行陷入自我懷疑”
-
普京罕見透露前線俄軍人數(shù)
-
加拿大饞哭了:中國又從澳方買了,一買就是9船…
-
以防長威脅:胡塞,你的死期到了
-
主謀已落網(wǎng)
-
簽了!“中國發(fā)動機替代德國產(chǎn)品”
-